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留住YOLO族的五大人資策略-員工想離職,要如何留住他們呢?(作者:張甲賢)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把辭職信甩給老闆,瀟灑離職後開啟新生活,這是不少社畜的夢想,也是YOLO 族逐漸壯大的一種社會現象。這幾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加上互聯網平台、直播主,外送平台的興起,讓人們可以隨時賺到生活費,也使得離職風險大幅降低。所以,很多上班族不願意再當社畜,而轉變成為YOLO 族的一員。

YOLO You only live once】高喊著自由生活風格的口號,「如果現在無法幸福,未來也不會幸福」、「人生無常,今天應該享受的幸福,就不要拖到明天了。


一部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日語: 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劇中女主角所展現的就是YOLO 族的工作價值觀。在一家網路廣告公司擔任總監一職的東山結衣(女主角),她堅持每天準時下班,並有三個職場上的工作原則,

1.  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並準時下班。

2.  婉拒公司內部應酬「除了領薪水以外,我什麼都沒興趣。」

3.  除了工作也要享受人生「花得到的是財產,花不到的就變遺產。」

 

劇中的女主角,她會認真完成自己職責工作,但也會「保護自己的界線」,有些工作不是自己該做的、或者是超過能力範圍的,就會勇敢對主管的要求「說不」。總結東山結衣的職場行為,有三不一要:「不想加班、不想晉升、不想參加非工作日的公司內部活動」及「只想要加薪」。

當你的部屬是YOLO 族時,你經常會得到以下三種的部屬應對:

1. 「我要準時下班。」、「我已經夠努力了,你還要我怎麼樣?」,他不會迎合主管的要求期待而犧牲自我的時間,他覺得只要準時完成工作任務即可。

2. 「我要請長假去環遊世界」,他會把完成個人夢想作為最優先順序,不會等賺夠了錢再去過想要的生活。

3. 「這個工作,我沒有興趣」、「不要提報我當主管,因為太累了」,他會不追求高官厚祿的工作,他只想作「感覺值得」及「感覺有興趣」的工作


在【You only live once】氛圍下,專業調查顧問公司在訪問企業專業經理人及求職者後,該調查結論是:「企業員工的離職率會上升」、「他們想要一份感覺值得的工作,他們會一直找,直到找到為止。」「人生優先事項把「生活」置於「工作」之上」。由此可見,YOLO 族不再只關注薪酬多寡,更在意的是工作自主性和自由度,所以,以往很多企業以高薪酬高獎金來讓員工全心全力爆肝工作的留才方式,已經喪失了職場吸引力。

年輕族群因為YOLO文化影響而轉變個人職涯規劃,以下五個人資政策作法,可以讓企業能夠留住優秀人才及招攬到更多的人才:

1、提供達成「財富自由」的希望: 最直接降低離職率的辦法,就是讓員工放棄職位的機會成本拉高,包含提高固定薪資收入,提供久任獎金,增加獲得公司激勵股權的數量與機會,這除了針對一般員工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公司能留住績優員工(最重要的20%A+人才)

2、提供更多的心靈感受:無形「精神收入」,也是影響員工去留的關鍵,提供工作環境舒適讓辦公場所變成社交場所,有些企業已經將傳統排排坐辦公室環境,改造成像咖啡館或俱樂部般的聯誼聚會場所,以吸引優秀人才願意來到辦公室工作。而免費點心及飲料,更加美味可口的員工餐點,也是提升員工滿意度的重要關鍵。針對員工健康部分,有很多企業除了以往的健康檢查及健身房之外,也開始著墨提供包含心理諮詢師、減肥營養師、健身教練等軟性諮詢免費服務。

3、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 針對不同的職務設計出更多的彈性工時,不用爆肝工作,開放可以申請在家上班、提供承攬型工作、提供承包制專案、自由選擇彈性工作日,提供給薪長假等等方式,來留住優秀專業人才。有些公司也推出,能夠居家上班或一周只進公司二天等混合工時制度,許多科技公司甚至同意遠距在家工作,來吸引科技人才。

4、創造更高的職場價值: 類似私人俱樂部一樣,創造更多的員工專屬成長機會與社交福利,例如專業技術研討會,技能培訓課程各種公司興趣社團,在員工職涯發展方面,提供員工職涯發展計畫、企業內部競爭上崗制度(自由轉職申請機制),企業內部創業機制、能力考評快速晉升制度(不用年資排隊、不用諂媚上級)等等的人才管理制度來提高卓越人才留任率。

5、提升雇主品牌知名度: 許多知名企業開始更加用心的經營「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希望更有效地吸引外部人才應聘及提升內部員工的公司認同感。例如,荷蘭海尼根集團,特別拍攝了世界各地34位員工的故事。整個Campaign透過LinkedinFacebookInstagram、官方網站等宣傳,來接觸年輕人以期吸引他們對公司產生興趣這些員工真實的經歷主要是展示出公司用人文化─大膽、突破、創新並具有數位思維,也更能吸引集團未來所需的人才。

 

想要YOLO 族為公司打拼,企業必須在人資政策上開始調整轉變,企業必須提升員工的FU,從薪酬制度、工作時間、員工福利再到工作環境,都須有更多的彈性設計,來提高員工的生活平衡與「身心自由」的FU(精神面報酬),以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當企業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時,用這五招來因應(作者:張甲賢)

        有一家做電源供應器的公司,要轉型投入電動車家用充電樁的生產設計,董事長希望能增加遠端監控功能,透過手機APP就可以得知充電的進度。所以需要新增一位「手機APP研發資深工程師」,來負責開發這個APPiOS/Android App 架構設計、程式開發和系統維護,並能確保App以流暢性能運行。

公司一直招不到合適的人,人資部門回饋說要勝任這份職位,必須是擁有多年APP開發維護經驗的工程師。但是,依據公司現有的薪資辦法,能開出來的薪資太低,而且公司並不是科技行業,所以才招不到人。一位人資專家跟董事長建議,將這項APP開發任務轉換成一個專案性質,並把任務目標及開發時程都設定清楚,然後找具有實務經驗的經理人,以年薪方式來洽談承包這項工作。經由行業內推薦,董事長終於找到一位擁有十年經驗的APP程式開發經理人,並提出年薪150萬元 (月薪10萬元,保證年終獎金至少2個月),此專案開發完成後,另有50萬元的專案獎金。而這個APP專案,也很快在八個月內就開發測試成功。

根據《遠見》首度與Dcard合作「2022青年職場三觀大調查」中顯示,畢業一二年的工作者,會反覆思量該不該換工作(31.3%),更有多達30.1%的人的理想工作是「非組織型工作」,例如接案、創業、理財、派遣等,原因除了時間自由、可做自己的事業之外。現代的人員流動率很高,競爭非常激烈。你可以發現人才市場的現況,人力需求跟供給是不對稱的狀態。企業要怎麼克服這個問題呢?

  

當企業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時,我建議可以參考以下五招來突破困局

1.      調整招聘條件(包含學歷、科系、外表等),回歸工作性質的實際需求

2.      調整工作內容,把一些例行工作交給機器去做,提高工作貢獻價值。

3.      調整工作時間,重新設計拆解各項作業流程,部分可轉換成兼職工作

4.      工作外包,非公司核心關鍵職務,可以外包給供應商。

5.      調整薪資結構,包含職稱、固定薪資、績效獎金、休假、福利等等

 

第一招,調整招聘條件,首先檢討用人部門開出的招聘條件,是不是太過於理想,降低招聘條件就可以擴大應徵人數的來源。例如,某家晶圓大廠,之前招聘工程師,用人部門主管要求只要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碩士,但由於近年來大量快速擴廠,人數需求太大,就重新檢討各項職務實際的工作任職條件需求,例如招聘去美國工廠任職的條件,就調整成只要英文溝通表達力夠好,學歷就算只有專科也可以錄用。例如,有家公司要一個找「前端網頁設計師」主要負責平面視覺設計及排版,也不用侷限一定要大學的資訊工程相關科系畢業,而是要著重在他是否具備挑戰設計難度的想像力」,學歷反而不是重點。

 

第二招,調整工作內容,並整合例行業務工作,把重複性高的例行工作交給機器去處理,例如,日本的一些平價家庭料理餐廳,使用票卷點餐機,餐券機可減少點餐人力負擔、提升交易品質以及記錄的精確度,缺點就是無法促銷餐點,會降低平均客單價。另外,減少例行業務工作,增加創造價值高的業務內容,可以提高該職務的有趣程度,進而提高該職務的貢獻價值,這種工作內容比較能吸引到Z世代年輕人的入職。例如把業務工作內容,調整成PM的工作性質。

 

第三招,調整工作時間,有些工作並不需要朝九晚五到公司上班,可以重新設計工作內容與工作時間,並調整成以責任制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務,例如軟體程式設計師可以在家完成工作任務。另一種方式是打散工作量,讓兼職人員來完成工作。有一家五星級酒店,房務部的清潔阿姨經常找不足人力,人資經理特別煩惱,後來特別修改了工作時間,並設立了包幹制度,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即可,例如酒店房間清潔高峰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其他時間需求清潔人力並不多,光清潔阿姨的工時就設立出二小時到六小時及假日班、值日班、值夜班等不同的班別,讓一些清潔阿姨可以同時兼顧到工作與家庭照護。

 

第四招,工作外包,工作外包並不只是單純地把工作打包給外面的供應商就可以了,因為還要兼顧到品質、時效等。最簡單的就是把非關鍵性工作崗位直接外包,例如公司保全、公司清潔、倉儲運輸、電話客服等等。第二種是把部分工序委託給外部協力廠商,例如有些餐廳會把配料、調理包、冷凍餐包、前製作業等,請食品廠製作完成後提供到餐廳。例如鼎泰豐的小籠包,餐廳廚房人員只負責包這個動作,配料及面皮都在中央食品工廠完成。第三種就是委託給外部接案人員,並由接案人員在預定時間內完成委託的案件。而想要順利外包發案,需要考慮以下幾點內容,

1. 專案任務需拆解到可以被完成的最小單位,並對每項工序進行定義評估效益。

2.依據各項工序估算外包所需時程及預算。

3.建立各工序的執行標準要求文件、品檢標準及評估KPI文件,例如委託給設計師去裝潢一間餐廳,並須清楚的說明各種裝修材質品牌、裝修風格、並提出裝修設計圖、3D示意圖、預算表、工程進度圖等等。

4.進度追蹤會議,短時間的外包可以要求每天回報進度,長時間的外包則可以規劃每星期開一次進度會議,來有效管控進度直到外包專案結束。

工作外包最大的風險有兩項,沒有如期完成任務及交貨後發現不如預期要求內容。所以就算把工作外包,也需要時時追蹤溝通,並加以調整標準要求的共識。

 

第五招,調整薪資結構,很多HR在招聘不到人時,第一個想法就是調高薪酬,但當想要調薪時,要先調查收集外部薪酬水準,還要考慮到公司內部的薪酬公平性。以前有HR問我,如果因為招不到人,而調高新進研發工程師的入職薪水,不但在職的研發工程師會不爽,其他職能別的員工也會抗議不公平,但是,如果一視同仁的整體調整薪資結構,就是會造成公司人事成本大幅上升,老闆會更不爽。所以,在調整薪酬結構時,可以考慮增加職務津貼,例如研發職務津貼,另外也要檢討工作環境、工作時間,例如可以同意穿牛仔褲運動鞋上班,不用九點打卡等等,才可能在人才市場上競爭並吸引到這些人才。另外,還要檢討一下,公司開出的招聘職稱是不是已經落伍了。技術員比工人好聽吧,購物顧問比店員來得順耳吧,所以也可以考慮調整招聘的職稱,但也不要太浮誇了。有家公司要招聘線上團購銷售人員,HR直接把招聘職稱改成-線上市場區域總監,這就太浮誇了。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缺工如何反聘 退休高齡員工

 

缺工如何反聘 退休高齡員工

90歲的玉置泰子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世界最高齡的辦公室經理」。她說:「工作讓我感到愉快。只要用心去做,就能讓工作有更多樂趣,不知不覺就會沉浸其中。」

平常除了使用各種文書軟體都難不倒她,還負責更新每年向新進員工介紹公司沿革的簡報資料,也擔任負責改善職場環境的促進小組成員。這樣無關年齡、持續學習新事物的精神,也讓職場氣氛變得活躍不少。

玉置泰子是日本「SUNCO INDUSTRIES」這家螺絲製造商全公司最資深員工,70歲才開始學電腦,約20年前,公司開始進行數位化辦公時,她不但沒有對新事物感到排斥,反而很好奇要如何使用數位設備工作。如今她除了對於各種電腦文書軟體駕輕就熟,平常也會上網逛臉書、收集資訊,對於3C使用毫不陌生。「若遇到有不會的時候,我就會請教年輕的同事們,只要經過練習,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

在她服務的SUNCO INDUSTRIES430位員工中,有23人屬於60歲以上的中高齡社員。除了女性員工比例高達42%、育兒假及產假制度規劃完善,讓員工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規劃更具彈性。(以上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產經新聞、讀賣新聞、東大阪經濟新聞)

台灣缺工潮越來越嚴重,主要點在於:嚴重的少子化、年輕人不喜歡進入傳統產業,所以,聘用高齡員工,是一個新選擇。

台灣許多銀髮族退休後,仍會到宗教團體、慈善機構或醫院去當志工,甚至選擇重新進入職場,開啟職涯第二春,來完成夢想或尋找新的人生價值。

但是企業要成功聘用高齡勞工,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做出一些企業內部的制度或文化上的調整。

以下五招,是企業最重要的考量:

第一招》修改人資制度,返聘職缺員工

第二招》改善硬體條件,降低作業錯誤

第三招》加強企業內訓,提高混齡環境

第四招》拆解工作時間,配合高齡需求

第五招》建立業餘社團,創造樂活空間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報導說,20207月野島電器修改規定,讓員工在65歲退休後能以臨時工的身份一路工作到80歲,但許多員工表示,80歲以後仍有工作意願,因此本月起取消僱用年齡限制。以每日門市工作5小時,1週工作4天計算,月薪約為12萬日元(不到三萬台幣)。另外,只要有工作意願,且健康沒有問題,屆臨退休的員工可與公司續簽工作合約,野島旗下員工約3000人,其中75歲以上者有10人。所以企業內部可以先建立員工退休後能夠再度反聘的相關制度,但是要注意,不是針對所有職務,而是針對缺工的職務,主要是跟技術及勞動直接相關的各項工作。

 

速食業龍頭麥當勞,為了高齡員工,特地將內部訓練教材的字體放大,讓高齡者可以輕鬆閱讀,減少他們學習的阻力。也將全台約四百家餐廳的廚房影像系統螢幕,從十七吋全面擴大至十九吋,上面的字體也跟著放大,以免高齡者看不清楚,幫客人點錯餐。

晶華酒店特別設置出「半職工作」,但一樣與全職員工享有與正職同等的勞健保保障,並且同時享有三節獎金、住房優惠,參加員工旅遊、生日會,以及參與優良員工評比,這些都是兼職人員沒有的。但是,半職制比較適用於偏向責任制的工作任務,例如打掃房間的阿姨,或鐵板燒餐廳的廚師。

 

高齡者需要彈性排班制度,企業還可以拆解工作內容與排班配置方式,將工作時數與業務內容細分化,可大幅提升排班的彈性,吸引高齡者的投入,像日本唐吉訶德就發明「超短工時」的工作形態。

 

高齡者退而不休,不一定只追求收入,更多的是增加更多的人際關係互動。所以,建立更多的業餘社團,讓高齡員工及年輕員工共同參噢,更能提高向心力,例如唱歌社、登山社、羽球社等等。

 

企業要聘用高齡員工,必須懂得善待他們,並配合對方的生活需求、體力要求,就能創造出公司意想不到的更多貢獻價值。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一流企業對頂尖人才的有效配置採取不平均主義

 一流企業對頂尖人才的有效配置採取不平均主義

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人才配置調查報告,我編輯節錄了一些重要內容跟各位夥伴分享。(ARES)
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與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合作,對超過300名來自全球大型公司的高管進行調查。平均來說,公司15%的員工(大概每7個員工中有一個)是頂尖人才,或者叫明星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式上卻有不一樣的做法,一流公司會不平均分配他們的頂尖人才。也就是說,他們會把頂尖人才安排在那些對公司業績有巨大影響的位置上。而其他一般公司則都在無意間平均分配了他們的頂尖人才。
一流公司中會在最關鍵的職務上—超過95%—都是由頂尖人才擔當。例如,在一些科技公司,IT軟體開發是公司致勝的關鍵,因此都會配置上最頂尖人才。而在快銷品行業,品牌管理則更重要,因此頂尖人才通常會聚集於此。頂尖人才聚集在那些能夠使他們發揮最大作用的職務上,這也就意味著其他職務得到的頂尖人才數量變少了。
而其他一般公司則將頂尖人才平均分配到各個部門職務,平均每7個員工中就有1個頂尖人才,其餘6人則是能力較一般的員工。因此,每一個團隊都擁有相同數量的頂尖人才;所有職務都一視同仁。雖然這種平均主義的方法看起來很公平,但卻無法幫公司創造出優異的績效及競爭力。
透過研究中顯示,一流公司和一般公司之所以在生產力與績效方面存在差異,很大程度上可歸咎于對人才調派方式。當然,許多其他因素也會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但是人才調派配置尤為重要。
企業需要採取哪些步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頂尖人才的作用呢?有五個重要人才派任的步驟做法:
1、先識別哪些員工是頂尖人才
如果不首先識別出公司中哪些人是頂尖人才,那麼要調度稀缺人才就無從談起。大多數公司會採用人資管理科學工具來評估工作績效表現和評鑑潛力,並進而決定員工的職等(職稱)晉升與報酬。一般而言,根據這些評估工具,頂尖人才在這兩方面都能取得很高分數。
2、瞭解他們所在的職務、適合的職務
通常頂尖人才是屬於能夠全方位發展的人才,不但能夠專注於目前的工作,又能兼任許多專案任務。如果公司在重要關鍵職務上的人才不足,則這些頂尖人才放在對的工作職務上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所以要對公司的每一位頂尖人才,詢問兩個重要的相關問題:
l 目前每個頂尖人才在組織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是否可以被替代?
l 如果把他們安排在其他職務上,他們的表現是否能夠更優異嗎?
3、識別公司的關鍵職務
在執行公司成長策略或創新改革、能協助公司取得優異績效表現,有些關鍵職務就是比其他職務更加重要。當然每個行業或每家公司的關鍵職務都不相同。
公司必須自我評估:“哪些職務由頂尖人才擔任才能讓公司獲益最大?” 一流的公司會將他們的人才安排在最能為公司掙錢的職務上。如果公司的業務是大眾消費品,那麼即使擁有世界上一流的程式設計工程師,對公司用處也不大。但是如果你擁有一流的品牌經理和行銷人員,則公司的業績表現將大不相同。
4、將頂尖人才視為全公司的資源
公司應將頂尖人才視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並並透過總部統一人才管理流程來確保這些稀缺人才不會流失或被濫用,而非成為各部門的專屬財產。公司要避免各部門(或各地區事業部)因為狹隘地囤積人才而使得人才短缺。
5、確保關鍵職務優先得到頂尖人才
首先確保一流人才都分配到公司最重要的關鍵業務職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司頂尖人才都適得其所。
如今,“人才爭奪戰”已經開始,各大公司已經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去吸引、開發和留住頂尖人才。現在這場人才之戰看起來正僵持不下:大多數公司擁有的頂尖人才數量相當。但只有將頂尖人才視作稀缺且來之不易的資源的公司,才能成為一流公司。

企業如何降低新人離職率?學習美國Google、FB、惠普的新人流程(Ares编著)

 企業如何降低新人離職率?學習美國Google、FB、惠普的新人流程(Ares编著)

透過許多專家研究分析,重視新人報到(onboard)與培訓流程,可以大幅降低新人離職率,企業如果能夠重視新人協助作業和新人培訓,讓他們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則留住新員工的比率就大為提高。
我以前在擔任某連鎖服務業集團人資長時,為了降低儲備幹部的離職率,重新檢討並改善新人報到與培訓流程。改善後的流程如下:
l 新人報到前三天,先強化對公司的認同度,講授課程包含企業經營理念、企業歷史沿革、企業願景,並安排總經理級親自授課,也請創辦人錄製一段歡迎影片。講授公司所有管理部門與作業流程,安排各部門主管親自授課。另外,在三天課程中,穿插各種共識營活動與小組任務,以提升新人彼此之間的熟悉感與革命情感。
l 集中到指定的門店(或事業部或地區管理部)實習三個月,並輪調實作所有工作站,這些門店需要挑選最有活力的門店,店經理也必須謹慎甄選,需要擁有高度熱情及培育能力。安排儲幹到店實習時,必須注意幾個關鍵要素,這些人力不屬於該門店的正常人力編制,所以不能計入該店的人事成本,每家實習門店安排三到四位儲幹,儲幹人數太多時不好輪調安排各工作站實習,儲幹人數太少時,無法相互取暖打氣。儲幹實習成果同時列為該店經理的績效加分項目。
l 為了追蹤這些儲備幹部的學習成效,每周必須填寫學習手冊與學習成果報告,每一學習小組會安排一位輔導長(由營運督導擔任)協助工作上解惑,一位學習長(由訓練專員擔任)協助學習任務完成。
l 每個月安排回總公司集中受訓兩天及專業考核一天,受訓課程內容以管理職能與管理流程為主,並安排一堂自我肯定的心理課程,為學員紓緩工作壓力。
l 結訓典禮由總經理親自頒發結業證書(晉升為主任級),未通過考核的儲備幹部,經過面談後安排轉任一般員工。
l 所有儲備幹部的薪資皆列為人資本部的人才訓練成本,以降低各事業部對儲備幹部實習期間的排斥力。
現今的人才市場中,軟體工程師是屬於稀缺資源,如何招聘到優秀的工程師並留任,是很多企業的當務之急,美國軟體企業在招聘新人工程師時,平均在第一年就流失了25%?我們可以學習美國的Google、FB、惠普的新人流程,來提升企業的人才留任率。(以下內容參考《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職場力》一書,作者為程天縱)
Google
Google的新人培訓著重在學徒制(apprenticeship)和實踐學習認知(practical learning cognitive),以建立同梯隊的感情及人脈。在培訓過程中,特別強調團隊的合作和協調,以求新人快速融入公司體系之中。
部門主管在新人報到的前一天,會在「即時提醒系統」(Google just-in-time alert system)中收到一個「提醒做五件事」的電子郵件,這五件事情就是:
一、安排時間和新員工討論他扮演的角色與權責;
二、為新人指定一位較資深的工作夥伴;
三、幫助新人融入公司內部的部門和社群;
四、到職的前六個月,每個月要都和新人面談,以瞭解新人工作狀況;
五、鼓勵新人有話直說。
與其做一個標準流程手冊給部門主管,Google的這個做法比較即時,而且針對部門主管提醒,效果反而更好。
臉書FB
FB在新員工報到流程的最初45分鐘。首先是介紹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激發新人對公司的認同、提高熱情。公司非常重視事前準備工作,包括新人使用的電腦、電話以及系統設置,這些都必須在新人報到之前就緒。報到當天對新人的溝通和培訓,著重在工作的實務面,例如:如何安排與參加會議,如何取得工作上需要的工具與資源等。
除此之外,所有軟體工程師的新人,不論過去的經驗和職位,都必須參加長達六週的「新兵訓練營」(Bootcamp)。新人需要學習使用臉書的基礎程式庫(code base)來寫程式。因此,作為臉書員工所需要的工具、知識、支援等,都可以在這個訓練營中得到。訓練營舉辦的目的在於:
l 讓新人熟悉臉書的基礎程式庫;
l 養成立即採取行動的習慣。例如看到軟體程式中有蟲( bug) ,就馬上將它修復,不要留給別人解決;
l 瞭解公司對軟體工程師的期望。
在課程中,有輪值的資深軟體工程師擔任講師和學員導師,講解技術課程、輔導學習、回答各種問題。在訓練營一開始時,就由學員自己組織團隊、挑選題目,在這六週內完成。這樣的訓練方式,對於讓新人將工作上手非常有效。
在這期間,有各種團隊合作的活動,加強新人的熱情和向心力,也會陸續介紹臉書內部的軟體開發團隊和專案,讓新人在訓練營結束之後,可以自己挑選有興趣、有熱情的團隊加入。
在培訓新人之餘,輪值照顧菜鳥的資深軟體工程師們,也同時學到了如何領導團隊,以及如何擔任部門主管或技術主管。
從培訓期間建立起的同梯情誼,讓這些新人在加入不同的部門以後,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繫,有助於打破組織和部門之間的本位主義。培訓期間從學員得到的回應,例如履歷審核的重點、

企業數位化轉型為何會失敗-員工慣性阻撓企業轉型(ARES)

 企業數位化轉型為何會失敗-員工慣性阻撓企業轉型(ARES)

依據麥肯錫(McKinsey & Co.)的報告顯示,企業數位化轉型有高達70%的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做顧問十多年來,協助許多資深企業做組織革新,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主管的認同問題,經常覺得轉型會帶來許多的工作困擾,這也是慣性使然。所以組織轉型要成功,除了盤點企業資源之外,讓高階主管認同並接受轉型的陣痛,挑戰自我的管理習慣,甚至需要引進外部人才及培育員工新觀念,改變公司組織DNA及企業文化,都是企業轉型的成功關鍵因素。
2021年全球有60%的企業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在員工的數位體驗,並會進一步改變雇主和員工的互動關係。員工才是這場數位轉型競賽中最重要的加速器,因此如何幫助員工體會到導入數位化的好處,將是很重要的課題。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調查,有34%的CEO認為「企業組織與員工慣性阻撓企業轉型」,同時,在推動數位轉型的進程中,僅有51%的數位轉型工作團隊了解未來的方向。勤業眾信《工業4.0新戰略與發展路徑》則認為三大挑戰包括經營團隊的心態認知、企業文化的調整與重塑、人員的經驗與知識傳承。因此,因應數位轉型帶來的挑戰,不光是專注於投資於數位轉型的軟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企業組織也要調整變革。
真正的企業數位化轉型,不應該只是花錢導入ERP、CRM、AI等系統,而是需要先制定好數位化目標,對現有商業模式及運營流程重新佈局,例如使產品功能更加智能化,新產品推出上市模式更加數位化,企業內部運作流程更有效率,進而使企業組織文化將變得完全數位化。
托尼•薩丹哈(Tony Saldanha)在新書《數位轉型為何失敗:如何起飛並保持領先地位的驚奇原則》(Why Digital Transformations Fail: The Surprising Disciplines of How to Take Off and Stay Ahead)一書中提出,企業缺乏明確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嚴格流程,是導致高失敗率的原因。
亞馬遜最近宣佈,他們將撥出7億美元重新培訓整個組織的數位化能力,亞馬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數位化的公司之一。如果他們都意識到數位化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持續的再投資,這就說明數位化是一個持續性的任務,而不僅是一個快速、一次性的改變。
企業數位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通過改變組織的DNA才能實現。這個企業需要不斷挑戰檢視自己的商業模式,Netflix就是這麼做的,它已經四次重塑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從郵寄到串流媒體,從原創內容到國際化。
《華盛頓郵報》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傑夫•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時做了三種推動系統化的數位轉型的動作。首先,培養主管及員工的數位化轉型觀念,這是一件持續教育的任務。第二是改變內部新聞播報的運作流程。報紙主要是每天的新聞播報,所以可以今天討問明天的報導內容。而在社交媒體的世界,這是一件持續發生的事情,必須能夠搶時間即時發佈。所有這些都需要完全不同的系統。貝佐斯和《華盛頓郵報》的工程師徹底改變並重構了許多播報新聞內容相關作業系統。第三,那就是如何創造更智能的新聞?不僅是報導,而是要有能力吸引你的消費者並給予內容更多的價值。
企業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把舊技術更新到數位技術,而需要改變組織DNA,重塑企業組織運作。而這需要有激勵方案鼓勵主管冒險並不影響到原有的同仁權益,例如財務預算及KPI都不會受到影響。
Google有一個Google X公式,要求員工對自我工作時間分配中的70%是日常運營作業,20%是持續改進作業,10%是自我破壞創新,創造無人駕駛汽車或氣球互聯網之類的東西。大多數公司會在組織中設立不同單位去執行日常運營作業和創新研發,但Google不區分這三種活動:日常運營、自我改善提升和破壞你自己。
長遠來看,台灣中小企業應優先將營運流程數位化再逐漸提升至數位轉型,以加強競爭力及因應趨勢的適應力。所以在數位化的過程中必須改變員工的抗拒心態,讓員工體會到數位化的好處,更重要的是避免讓員工以為數位化等於失去工作。也需要透過導入學習型組織,改變公司組織DNA及企業文化,鼓勵員工學習新知、養成系統性思考模式,運用矩陣式組織、業務導向事業部組織、任務專案小組等重新架構組織方式,來重新定義工作任務,培養員工換位思考並成為「多能工」,也可降低員工對於數位轉型的抗拒力。

在疫情常態化之下,餐廳轉型的三個啟示

 在疫情常態化之下,餐廳轉型的三個啟示

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重擊餐飲業日常營運,全台許多餐廳的營業額剩不到4成。許多以內用為主的餐廳,營業額受創更為嚴重,餐廳要如何轉型求活,一場「轉型求生戰」正式揭幕。

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之下,餐飲企業轉型調整的核心要點有三個方向,就是1.剛需化、2.零售化,3.線上化。

所謂剛需化,就是需要開發新餐品,開發一些符合普羅大眾的餐品(例如便當、快餐、小吃)。高級餐廳之所以可以賣出高單價,是因為塑造出的味香型氣,而對於消費者無法到餐廳內用的狀況下,消費者無法享受到用餐場所氣氛、貼心服務、擺盤器皿,所以餐廳也只能重新調整出更具有CP值的餐品提供消費者外帶或外賣。另外由於疫情影響,屬於社交性質的聚餐活動頻率也會下降,以桌菜聚餐為主的餐廳也必須開發出適合一人用食的套餐,在當前環境之下也會更好一些。

其次就是零售化,例如將餐品做成預包裝食品或冷凍包裝,提供給其他銷售通路販售。漢來海港吃到飽餐廳旗下7個據點,除了開賣餐盒與套餐,去年開始戮力發展的冷凍包等的策略奏效,近期首波預購業績已達千萬。
另外,就是強化線上銷售通路,隨著餐飲外送成為消費者重要的生活方式,餐廳更需要開發出符合外送的餐品。當消費者不出門,宅經濟已經成為新戰場,瓦城在疫情之際上線「雲端廚房」,單一品牌可根據自身的營運量提供同集團最多5個品牌的餐點。王品去年開始布局從外帶、外送、電商購物網,滾動式推出新優惠,每月每人送出24張優惠券,一路發到年底,長期刺激營收。

乾杯集團董事長平出莊司表示:「面對疫情波及,如何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家中是目前思考的重要課題,乾杯集團打造嶄新的服務概念 - 雲端燒肉,透過線上訂購,將餐點以及在燒肉店的用餐情境送至家中體現,也是接下來集團餐飲品牌提供服務的未來走向。」乾杯集團自去年順應市場改變,積極轉型並成立自有電商平台「乾杯超市」,正式進入B2C零售市場,已成功為集團奠定了生鮮電商的基礎,也推燒肉訂閱制。「宅家乾杯」雲端燒肉,除了全套燒烤用餐裝備、每月頂級生鮮肉品、調味組,全台免運費宅配到家,還可透過社群專屬社團觀看燒烤秘笈、和各店長、網友們一起線上參與每晚8點的招牌活動,打造「乾杯燒肉居酒屋」宅家分店。

績效給薪制度設計的三大要素-以遊戲獎勵機制思維設計(作者:張甲賢)

 績效給薪制度設計的三大要素-以遊戲獎勵機制思維設計(作者:張甲賢)

根據微軟2021年調查:全球四一%員工正在考慮離開他們的雇主。
台灣在亞太地區15國中,不但總薪資排在第八名以後,專業人員的固定薪資更是落後越南;台灣的固定薪資在全薪的占比為 67%,在亞太15國中排名最後一名(資料來源: 韋萊韜悅2020整體獎酬調查)。
台灣企業習慣性地運用變動獎金來吸引人才,但在面對跨國挖角時已經失效。在「人才食物鏈」最底端的台灣企業,要如何重新設計變動型薪酬制度,是避免大量被挖角的重要對策
績效給薪,顧名思義就是你完成多少的任務貢獻,就會獲得多少的獎勵,是屬於公平對等的一種給薪制度。但是要設計好這類的薪酬制度,是相對性困難的,因為,這種制度必須滿足期望理論及延遲性滿足理論。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網路對戰型遊戲。
玩對抗型的遊戲,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之所以吸引眾多的遊戲者,就是被它的獎勵機制所吸引。因為這種遊戲獎勵機制非常符合人類大腦慾望機制,刺激遊戲者沉迷其中,不停地玩下去。
破關可以獲得積分,可以學習新的技能,可以得到裝備,更可以升級讓你可以再破其他關卡。遊戲獎勵無所不在,並且只要付出就可以很快得到回報(例如招其他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得到獎勵,每天都登陸也可以得到獎勵)。
快速獲得利益和成就感,非常符合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因為,需要長期學習及思考的事情,都是大腦所抗拒的;快速獲利就能快速刺激大腦提高興奮度。但是,過於簡單的破關,也會讓遊戲者失去興趣。所以任務目標設定要由簡單到困難,破關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因為愈高的目標,需要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愈久,需要付出的時間也就愈多。當我們真正做到時,獲得的將不僅是瞬間的快樂,而是充盈靈魂的幸福。
所以,績效給薪制度的設計必須符合以下三大要素
1. 達成績效的考核方式及獎勵內容都要公開透明。
2. 設計多種績效任務、獎勵措施的選項,讓員工們可以自己選擇。
a. 具有激勵性的短期績效目標(例如月目標),80%的達成率。
b. 具有挑戰性的中期績效目標(例如團隊改善專案目標),50%的達成率。
c. 具有危險性的長期績效目標(例如新事業開發專案目標),30%的達成率。
d. 具有絕望性的大魔王目標(例如爭取儲備經理人名額),10%的達成率。#人力資源#薪酬管理
3. 獎勵內容要具有吸引力(物質獎勵、精神獎勵)。
a. 達成率越低的獎勵就要越具有吸引力,例如絕望性目標-開拓新品牌新市場,可以設計給予新事業部的激勵股權。
b. 獎勵要即時、公開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運用AC職能評鑑中心,培育企業主管接班人(作者:張甲賢)

 

在三國時代初期,屢敗屢戰的劉備是最不被看好的一支義軍隊伍(背景不好,財力不好,武力不高),雖然那時他陸續忽悠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加入他的團隊。但是,劉備還欠缺了最重要的「經世統籌全局之才」,直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才逐步取得荊益二州,稱帝西蜀,與魏、吳三分天下。

現今的台灣許多企業主幾乎都是屬於技術勝出或業務勝出的成功人物。這樣的組織最不缺的就是戰將功臣。但是若企業主想要將組織提升到與世界競爭的格局,最缺乏的就是能夠獨當一面的經世之才,這種人才養成是企業相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企業主能夠清楚認知「經世統籌全局之才」的重要性,但在A+人才養成過程中,就會遇到三大難題:

1.    如何挖掘出A+人才

2.    如何培育出A+人才

3.    如何留住A+人才

 

而最困難的就是第一步,找到神木的種子,挖掘出值得大力栽培的A+人才。首先我們必須先依據公司未來發展策略的人才需求,制定出最適合公司三到五年發展的領導才能模型。然後設計領導才能評鑑工具,挖掘出具備領導才能的主管。

運用行為科學中「刺激→反應→回饋」的評鑑原理設計客觀、科學的管理才能評量工具,再取得評鑑分數後,就可以重點式的進行主管培育發展或晉升甄選的重要參考依據,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競爭力。

領導才能評量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使用的是主管面談推薦、筆試測驗這兩種方式;如果是針對一般職務的評鑑,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主管階層的領導潛能評量,其效度與信度就可能不夠準確,反而對企業造成不良的後果。

 

AC職能評鑑中心是在全球五百大企業集團中最常被使用的領導才能評鑑工具。『評鑑中心』的雛形始於1974AT&T Management Progress Study,這項研究針對於1960初期工作於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phone)的儲備經理人展開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這些不管是內部晉昇或是外聘擔任管理職務的經理人在任職之前都先經過評鑑中心的評估,只是當事人及其主管都未能得知任何評鑑表現之結果。而其評估結果也確保不對被評估人的往後晉升及發展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影響。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0年發表前八年的研究追蹤結果,這項研究的結果證明評鑑中心法在預測優秀經理人的有效性。

評鑑中心雖然是評鑑效度最高的一種評鑑方式,但是也是建置成本最高、需求評鑑技術最高、花費時間最高的三高技術。那是否有更簡單便宜的方式來運用這種評鑑方式呢?

 

首先我們要先看看評鑑中心的主要組成,評鑑中心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 模擬演練題本:針對產業或公司狀況進行客製化的情境模擬題目,模擬演練的活動方式有籃中演練、分析簡報、個案解析、工作排程、實況調查分析、團體討論、面談演練等。模擬活動越多則效度越高,最少需要使用兩種以上。

2. 評審員:訓練公司高階主管成為公司的內部評審員,每次評鑑所需時間約一到三天,評審員與受測者的比例約一對二,或一對一。另外尚須聘請外部專業評審員來協助內部評審員的評鑑結果討論及現場評鑑技術指導,以防止主觀意識所產生的結果。

3. 評鑑標準:依據公司未來策略需求所建置的管理職能模型與關鍵行為。

由上述的三大部分,專門評鑑機構為了下降企業操作的困難度與客製化成本,製作了領導職能模型與標準模擬演練題本,對於剛導入此項評鑑方式企業,可大幅下降所需的成本。

 

而使用的模擬演練最好是使用下列三項模擬活動進行組合:

1、 籃中演練(In-Basket Exercise) 籃中演練又稱為公文籃演練,是管理者行政工作中的部分模擬。這個演練的相關資料就是典型管理者桌上會看的到的文件,受測者藉由閱讀E-MAIL、簽呈、報告以及留言條等,決定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然後寫下意見、安排會議、或是分派工作給其他人。評審員可以從受測者在處理狀況的書面處理的內容及對狀況問題重視程度的優先順序等,來判斷各項管理職能的強弱度,整體上可以看出受測者的執行力、決斷力、領導力、創新力、策略力、顧客力等職能項目。

2、無領導人團體討論(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這是一種會議演練,討論與實際工作相關問題,是常見的評鑑中心演練形式之一。這樣的會議小組由48位受測者(通常是6位)所組成的,大家的角色位階相同,事先並無安排類似會議主席的領導者角色,他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針對問題達成解決方法的共識。評審員將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從討論過程及受測者所提的問題或建議,可看出多項能力指標,如溝通協調、團隊合作、領導力、執行力等。

3、 分析演說(Saturation Analysis Exercise) 經理人經常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經由分析判斷後做出行動計畫,這樣的情境模擬會告知受測者需在1小時內,根據所提供的書面資料完成一份十分鐘的簡報,並對ㄧ群人發表。這群人代表的是公司高階主管或是董事會。評審員會依據簡報內容及簡報技巧來評估其表達力、說服力、策略力、分析研判力等。

另外評審員委由評鑑機構提供,一方面可提高公信力,也可排除內部評審員的主觀印象,但須注意要掌握評審員的專業背景與行為觀察轉換職能強度的標準為何,以免評鑑結果有所偏差。評鑑結果會針對每位被評者提出評鑑報告與各職能分數,這種結果可運用於主管晉升評鑑流程,亦可以運用在現任主管的管理才能發展計畫。

透過評鑑結果,不但可以有效安排主管的能力提升的相關培訓安排或職涯發展,亦可以晉升到真正具備未來領導才能的主管人才,讓企業擁有更高的競爭力。

在三國時代初期,屢敗屢戰的劉備是最不被看好的一支義軍隊伍(背景不好,財力不好,武力不高),雖然那時他陸續忽悠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加入他的團隊。但是,劉備還欠缺了最重要的「經世統籌全局之才」,直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才逐步取得荊益二州,稱帝西蜀,與魏、吳三分天下。

現今的台灣許多企業主幾乎都是屬於技術勝出或業務勝出的成功人物。這樣的組織最不缺的就是戰將功臣。但是若企業主想要將組織提升到與世界競爭的格局,最缺乏的就是能夠獨當一面的經世之才,這種人才養成是企業相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企業主能夠清楚認知「經世統籌全局之才」的重要性,但在A+人才養成過程中,就會遇到三大難題:

1.    如何挖掘出A+人才

2.    如何培育出A+人才

3.    如何留住A+人才

 

而最困難的就是第一步,找到神木的種子,挖掘出值得大力栽培的A+人才。首先我們必須先依據公司未來發展策略的人才需求,制定出最適合公司三到五年發展的領導才能模型。然後設計領導才能評鑑工具,挖掘出具備領導才能的主管。

運用行為科學中「刺激→反應→回饋」的評鑑原理設計客觀、科學的管理才能評量工具,再取得評鑑分數後,就可以重點式的進行主管培育發展或晉升甄選的重要參考依據,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競爭力。

領導才能評量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使用的是主管面談推薦、筆試測驗這兩種方式;如果是針對一般職務的評鑑,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主管階層的領導潛能評量,其效度與信度就可能不夠準確,反而對企業造成不良的後果。

 

AC職能評鑑中心是在全球五百大企業集團中最常被使用的領導才能評鑑工具。『評鑑中心』的雛形始於1974AT&T Management Progress Study,這項研究針對於1960初期工作於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phone)的儲備經理人展開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這些不管是內部晉昇或是外聘擔任管理職務的經理人在任職之前都先經過評鑑中心的評估,只是當事人及其主管都未能得知任何評鑑表現之結果。而其評估結果也確保不對被評估人的往後晉升及發展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影響。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0年發表前八年的研究追蹤結果,這項研究的結果證明評鑑中心法在預測優秀經理人的有效性。

評鑑中心雖然是評鑑效度最高的一種評鑑方式,但是也是建置成本最高、需求評鑑技術最高、花費時間最高的三高技術。那是否有更簡單便宜的方式來運用這種評鑑方式呢?

 

首先我們要先看看評鑑中心的主要組成,評鑑中心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 模擬演練題本:針對產業或公司狀況進行客製化的情境模擬題目,模擬演練的活動方式有籃中演練、分析簡報、個案解析、工作排程、實況調查分析、團體討論、面談演練等。模擬活動越多則效度越高,最少需要使用兩種以上。

2. 評審員:訓練公司高階主管成為公司的內部評審員,每次評鑑所需時間約一到三天,評審員與受測者的比例約一對二,或一對一。另外尚須聘請外部專業評審員來協助內部評審員的評鑑結果討論及現場評鑑技術指導,以防止主觀意識所產生的結果。

3. 評鑑標準:依據公司未來策略需求所建置的管理職能模型與關鍵行為。

由上述的三大部分,專門評鑑機構為了下降企業操作的困難度與客製化成本,製作了領導職能模型與標準模擬演練題本,對於剛導入此項評鑑方式企業,可大幅下降所需的成本。

 

而使用的模擬演練最好是使用下列三項模擬活動進行組合:

1、 籃中演練(In-Basket Exercise) 籃中演練又稱為公文籃演練,是管理者行政工作中的部分模擬。這個演練的相關資料就是典型管理者桌上會看的到的文件,受測者藉由閱讀E-MAIL、簽呈、報告以及留言條等,決定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然後寫下意見、安排會議、或是分派工作給其他人。評審員可以從受測者在處理狀況的書面處理的內容及對狀況問題重視程度的優先順序等,來判斷各項管理職能的強弱度,整體上可以看出受測者的執行力、決斷力、領導力、創新力、策略力、顧客力等職能項目。

2、無領導人團體討論(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這是一種會議演練,討論與實際工作相關問題,是常見的評鑑中心演練形式之一。這樣的會議小組由48位受測者(通常是6位)所組成的,大家的角色位階相同,事先並無安排類似會議主席的領導者角色,他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針對問題達成解決方法的共識。評審員將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從討論過程及受測者所提的問題或建議,可看出多項能力指標,如溝通協調、團隊合作、領導力、執行力等。

3、 分析演說(Saturation Analysis Exercise) 經理人經常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經由分析判斷後做出行動計畫,這樣的情境模擬會告知受測者需在1小時內,根據所提供的書面資料完成一份十分鐘的簡報,並對ㄧ群人發表。這群人代表的是公司高階主管或是董事會。評審員會依據簡報內容及簡報技巧來評估其表達力、說服力、策略力、分析研判力等。

另外評審員委由評鑑機構提供,一方面可提高公信力,也可排除內部評審員的主觀印象,但須注意要掌握評審員的專業背景與行為觀察轉換職能強度的標準為何,以免評鑑結果有所偏差。評鑑結果會針對每位被評者提出評鑑報告與各職能分數,這種結果可運用於主管晉升評鑑流程,亦可以運用在現任主管的管理才能發展計畫。

透過評鑑結果,不但可以有效安排主管的能力提升的相關培訓安排或職涯發展,亦可以晉升到真正具備未來領導才能的主管人才,讓企業擁有更高的競爭力。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績效考核的末位淘汰制,成功五關鍵-(Amazon)要求每年6%「換血」,合理嗎?(張甲賢老師)

績效考核的末位淘汰制,成功五關鍵

美國亞馬遜(Amazon)期望每年有6%的「換血」,要求合理嗎?

美國亞馬遜(Amazon)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期望每年有6%的「換血」。部門主管都被要求要達成這個目標,所有高階主管,都很關注URAunregretted attrition)無悔減員的比例,比如AWSAmazon Web Services)團隊因為在2020年的淘汰員工人數未達6%,就被要求隔年須補足裁員人數的差額。於是,AWS最高主管建立一個Focus重點人員的績效輔導計畫,並將績效落後員工納入這個計畫對象。亞馬遜員工一旦被納入,就很難申請轉調公司內部其他職位,並且如果沒有通過績效目標要求,就會被移轉到下一階段的績效提升計畫,距離「被裁員」只有一步之遙。

 

於是,某些亞馬遜經理人,為了避免被迫淘汰太多資深員工,所以他們會僱傭新員工,但只是為了一年後可以有解僱的人數。這種「hire to fire」的策略,也是許多經理人沉默反抗公司6%「換血」的不合理政策。亞馬遜公司的一位經理表示:“我們可能會僱傭那些明知道以後會被解僱的人,只是為了保護團隊的其他成員。”

以人資角度來思考,績效排名靠後的6%被納入績效輔導培訓計劃,以期能提高整體組織的績效提升。減少績效不佳的員工,會激勵每個人努力認真工作。但也有經理表示,我的部門是高績效團隊,每個員工都很優秀,也能彼此互助合作,為何要強迫我淘汰人員呢?

 

企業要卓越就需要優秀的員工,除了建立一套能吸引人的薪酬激勵制度外,如何提升員工貢獻度更是不可忽略的關進要素。

所以,淘汰績效不佳的員工是所有企業老闆的想法。為了避免企業主管鄉愿(畢竟他不是老闆,多花薪水也不會心疼)的不願意當壞人去淘汰部門內績效表現不好的員工,就產生了績效考等強迫分配法的績效管理制度,規定了固定淘汰績效百分比最後的3%5%甚至是10%的員工,來提高組織活性。

最有名的就是美國奇異「汰弱留強」的做法,奇異(GE)前任CEO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以4EEnergy)(Energize)(Edge)(Execute+1PPassion)為考核基準,將員工分為A級卓越人才20%B級中堅骨幹70%C級績差員工10%。最後C級員工如果沒有改善績效將會被開除。這也是著名的活力曲線。威爾許說:「把人留在一個無法幫助他成長茁壯的地方,才是真正無情的『假仁慈』」。而如果,部門主管如果未能挑出C級員工,自己也會被畫入 C 級。

 

但在設計「末位淘汰制」的績效管理制度時,需要關注五個重點,才能產生正效,不然就會會有反效果產生。

 

1.最好的淘汰是讓績差員工自動離職

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員工的貢獻度,提升企業競爭力,所以淘汰制度主要是激勵所有員工更加積極認真的提高對組織的貢獻價值,所以,可以透過績效考核連結獎金制度、晉升制度,讓績差員工得不到高薪酬而自動離職。如果躺著幹跟流汗做的員工領的薪酬差不多,那末位淘汰的,可能都是那些流汗做的員工。

對於績效不佳員工需要先給予績效輔導的機會,讓他們績效提升,這才是績效管理的重點。

 

2.個人績效成果是否能夠獨立完成

有些崗位的績效是反應在整體部門績效的達成,單獨考核個人是否優秀,是很難界定的。例如業務人員需要有競爭力的有創新產品、品質良好,成本低準時出貨。所以績效考核目標的合理設定,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企業最容易犯的錯誤。另外,如果部門主管故意刁難,設立超高的目標,或者部門主管的策略領導力太差,而造成部屬的績效表現不佳。所以,最好的淘汰制度,是給可以獨立完成個人業績目標的職位。例如汽車銷售顧問,如果沒有完成銷售數量連續三個月,就淘汰。

 

3.不能齊頭式的淘汰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分數,跟三流學校的學生分數,一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如果,有的部門績效非常卓越,為什麼要要求也是淘汰5%?如果是績效很差的部門,是不是該大換血。所以人員淘汰比例應該跟各部門的績效達成做連結,否則只會造成人心惶惶,把優秀的人才往外送。

 

4.避免產生惡性競爭

這也是這個制度這幾年被討論與檢討的原因。好的制度必須配合好的組織文化才能成功。在重視團隊合作的組織中,齊頭式強迫分配法的末位淘汰制度會讓員工重視個人利益,而忽略團隊合作精神,為了不被淘汰,反而彼此惡性競爭(例如搶客戶,搶資源,搶預算,諂媚上級),忽略團隊合作,對企業文化是一種極大的傷害。所以,在績效考核項目中,除了業績評分之外,還要加上職能評分項目(職能評分可以透過同事評分、內部客戶評分、主管評分)

 

5.新人要比舊人優秀

有些產業或部門職務已經很難招聘到新人,就需要謹慎評估這套制度的適用性,尤其是需要穩定人力來運作的中小企業或製造生產或服務業,畢竟組織還是需要人來運作的。另外,如果你的公司或薪酬吸引力在人才市場上不佔優勢,就要思考,新進的人員真的可以比淘汰的員工的績效好嗎?

 

要活化組織,就必須引入新人,淘汰不適任員工,這也是「末位淘汰制」的精神所在。但是,想要成功實施此一人資政策,需要搭配上目標管理制度、部門績效考核制度、職能考核制度、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獎勵制度。若忽略這些配套的人資制度,只單純要求淘汰5%員工,那就只會製造更多的組織問題。

有效績效考核制度的設計

績效考核制度若要有最大的效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套用書本上的理論。有激勵效果的績效考核制度是需要考量到該企業組織的產業特性、經營理念與經營策略方向,進而設計出符合該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

策略性績效考核設計流程步驟

產業特性 經營理念 經營策略方向 店經理 策略性績效考核制度 門市人員 人力資源政策 營業主管 幕僚人員 幕僚主管 考核KPI項目及比重分配 考核結果運用 調薪;晉升;培訓;分紅 KPI項目評核方法 考核結果回饋 績效考核的結果可作為獎酬制度的獎金分配或紅利分派、另外也可以運用在年度調薪、晉升職務考量或工作異動安排、也可以作為人才培育的訓練規劃或挑選主管接班人的評估項目。 績效考核的制度如果規劃完善並徹底執行,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動機、工作成就感,可以讓員工更了解自己的表現與工作該改善的空間,且有利於主管與部屬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 如果績效考核做得不好,則會導致員工滿意度下降、離職率提高、工作動機低落、對自我應該努力或調整的方向也不清楚,而在晉升、調薪等直接影響員工權益的人事作業也容易變成主管以個人喜好來判斷進而失去公平性,並使公司人才流失。因此,如何建構出有效、公正的績效考核,是組織在成長茁壯過程的重要課提。 績效考核制度規劃與設計有三個主要的步驟,將逐一說明: 1. 先決定不同職務性質的績效考核KPI項目規劃 2. 決定評估KPI的工具與方式 3. 績效結果的回饋方式與做法 績效考核的KPI項目規劃 績效考核的KPI會隨著職務與職階不同而有所改變,要採取考核的方法及標準也會不同。 一般來說績效考核的KPI項目可以區分為三大類別: 一、 人格特質取向 以人格特質做為績效KPI,來評估工作表現好的員工應該具有的一般特質與能力,例如:員工是否具有創造力、責任感、積極性、誠信正直、認真負責、分析判斷力、計畫組織力、溝通表達力等。會採用人格特質作為KPI的優點是,可以預測在不同職務上的工作表現,並藉以評估此人的晉升潛力或調動新職務是否會同樣有優異的工作表現。缺點是在判斷人格特質會牽涉到個人的主觀認定,不同的主管對於每項人格特質的標準會不一樣,可能會造成考核不公平的現象。 二、 行為取向 以工作行為當作績效考核的KPI,主要著眼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行為,可以避免過於主觀的認定。例如:門市人員在顧客入門時應該表現的行為有那些?櫃檯人員正確的結帳行為有那些?當這份門市人員的工作流程都有標準作業流程(SOP)時,進行績效考核便可以員工是否明瞭並可以確實無誤的執行SOP中明確列出的行為表現。 會影響行為表現的還可以細部區分為態度、知識、技巧三部分來作考核,知識面的考核可以用筆試來進行評估能力,技巧面可以用模擬實作來評估能力,而態度面則就需要日常觀察來判斷了。 三、 結果取向以工作結果為績效考核的KPI,是以工作結果的數字資料為考核依據。例如店舖每日的營業額、營業成本、營業目標達成率、顧客滿意度指標、獲利率等有直接的數據資料,也可以針對量化的目標達成率例如展店數量達成率、離職率、人事成本率或者非量化的計畫執行度,例如專案推動完成率等。而在主管的考核也可以增加下評上的管理能力評估,這也屬於管理能力的結果取向考核。 所以在進行績效考核時,選擇KPI項目與標準不應該一成不變,應依據職務的類別、考核的目的、工作的類型、工作行為是否易觀察、工作產出的結果是否可以衡量、主管是否會公正的觀察等因素來設計適合的制度。 範例說明:門市人員績效考核KPI項目規劃與比重分配 評量類別 評量項目 評量方式 比重分配 晉級調薪 晉升評估 獎金分配 人格特質 誠信品德 觀察 20% 50% 0% 熱誠積極 觀察、口試 溝通表達 口試、測驗 企圖心 觀察、口試、性格分析測驗 創新改善 觀察、口試、測驗 行為取向 SOP知識 筆試 50% 20% 0% SOP操作技巧 實作 顧客服務觀念 口試及觀察 產品知識 筆試及口試 工作配合度 主管觀察 成果取向 銷售業績 業績統計 30% 30% 100% 顧客滿意度 顧客滿意調查 出勤率 出勤紀錄 以上之比重分配屬個人意見,實際操作時需與營業主管討論實際考核項目及比重分配。 績效考核的方法與工具 決定了績效考核的KPI後,接下來就要決定績效考核的考核方法與編制評估工具。常用的評估方法有排序、交叉排序、配對排序、強迫分配、敘述或評語、圖表評等、重要事件、目標管理、工作計劃、工作標準等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選擇方法要視公司的大小、制度完整性、部門類別、考核的對象、考核的目的等而定。 一般而言,績效考核的目的、效標與考核方法的關係如下: 績效考核 目的 績效考核的 重點類別 考核方法 升等或 晉升為主管 Ô 人格特質取向 Ô 敘述評語圖表評等排序 晉級調薪 Ô 工作行為取向 Ô 重要工作事件敘述評語 加薪、獎金 Ô 工作結果導向 Ô 目標管理工作標準排序強迫分配 績效考核的目的是員工升遷時,因為未來職位的工作性質和目前職位不同時,最主要的是考慮員工的潛能。此時最好採用人格特質取向的效標來評估,因為如果採取工作行為或工作結果的效標來評估,以目前的行為或結果來預測未來的工作表現,可能會有所偏差。考核方法則以敘述評語、圖表評等、排序等較為適合。 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作為員工未來發展及教育訓練的規劃,此時應該讓員工瞭解目前自己的工作狀況,並知道如何改進。因此適合採用工作行為取向的效標來評估,主管也應依據部屬的工作行為提供具體的回饋給部屬。考核方法可採用重要工作事件、敘述評語等方法。 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作為加薪、核發獎金時,應該採用工作結果取向的效標,才可以瞭解員工對公司的直接貢獻。對於管理或專業的職務,可採用目標管理或工作計劃的方法;對一般基層人員或作業人員,可採用工作標準的方法;至於考慮加薪或分發獎金的多寡,則可採用排序或強迫分配的方法來評估。 績效考核的回饋與檢討 很多的公司的主管在完成績效考核評分後即以為是工作告一個段落。但是如果要讓績效考核流程發揮最大的成效,在績效考核進行完畢後,主管應該針對考核的內容與部屬進行績效考核的檢討,即績效考核面談,通常主管往往不知如何進行此一部分或者有進行卻得到打擊部屬士氣的結果,所以應針對所有的主管作績效考核面談技巧方面的教育訓練,才可以得到公司所預期的成效。 績效考核面談的步驟方式如下說明: 1. 對於要進行考核面談的部屬,要在面談前一天先通知,讓對方有心理上的準備。 2. 在開始進行績效考核面談時,應先對工作的目標、標準、重要的工作項目取得一致得看法。 3. 接下來請部屬自己陳述本身的工作績效表現,最好的部分有哪些項目,自己認為需要調整改善的有哪些項目。 4. 接著由主管針對所有項目提出看法,並解釋原因,接著請部屬就同一個項目說明他的評等。假如有不同的意見,主管需要仔細傾聽部屬的理由。若的確有道理,可以考慮調整體的考核分數。這是表現出你願意傾聽部屬的看法,並肯定員工自我評估重要性的最好時機。 5. 接下來,主管和部屬共同討論應該改善的方向,並共同努力以協助部屬獲得成長與發展。 6. 最後以鼓勵性的話語結束面談,記得再次肯定部屬績效表現的正面部分,若有後續的改善計畫專案,要訂定明確的日期。 績效考核的過程要力求公平公開的原則,但要排除人為因素的偏差,實在是有所困難,但是還是應該力求避免。尤其是在甄選主管時更是需要注意主管個人的偏好調整。 個人的實務經驗是直屬主管的推荐是必要的,但是為了避免遺珠之憾,除了日常的晉升評核作業流程之外,還可以運用特考的模式來完全排除主管的推荐過程,讓不同特質的人可以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能來獲得晉升。 至於店經理及區域經理的晉升考核部份,應該先建立儲備人才庫,透過推薦與才能評鑑過程來選拔出儲備人才,然後透過實習的階段來評估在新職務的表現,也可以在實習階段給予較弱的職能項目與以加強培育訓練。 在幕僚的績效考核部份要比營業人員的考核要更困難許多,但是大致上可以專業能力、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及未來潛力四部份。 在幕僚主管部分的績效考核主要的評分應是來自於部門的績效再加上個人的潛質部分來做整體的評估,若是晉升評核則是要加上新階級職務的才能評鑑結果,方能甄選到最適合職務的人選,如果能建立起接班人制度,將更能有效的甄選到最適合職務的人選。